呼秀珍:一个普通家庭的雷锋精神传承史
来源:红凤办  日期:2012/4/24 8:50:57 

    在陕西咸阳有这样一个普通家庭,“雷锋精神”在这一家三代间,代代传承——


    敬业为先


    大女儿郭巧说:“呼家每个人都珍爱自己职业的作风,正是从母亲这儿来的。”


    一本本教案,按着年代顺序,静静地放在桌上。
    每一本的扉页,无一例外地写着一小段话。
    那是呼秀珍已持续40多年的习惯。
    在开始准备一堂课之前,她总要写下一段自勉的话,提醒身为教师的自己,不可慢待了每一位学生,其中的一段,极富诗意——“如果我有一棵快乐草,我会给你,希望你快乐!如果我有两棵,就你一棵我一棵,我们都快乐!如果有三棵,我会给你两棵,因为我希望你比我更快乐!”
    然后,呼秀珍才会开始在教案里工工整整地写下,如何将一个个教学目标,转化为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
    教案无声,却透着一位教师对职业的热爱。
    1965年,呼秀珍来到陕西陇县铁路小学,成为一名小学临时代课教师。本来一心要“像父亲那样进部队”的21岁女孩,带着点不情愿开始“弃武从文”。很快,1966年,已是教育系统标兵的她,“升级”为中学教师。只是,接下来的路,并不如呼秀珍当初想得那么美好。
    那年开始的那场浩劫,迅速席卷到了呼家,一下子,呼秀珍从大家羡慕的“红色后代”一落千丈——父亲突然去世、全家被抄、扫地出门,生活没有着落。
    年轻的女教师拭去眼泪后,暗暗下定了决心,“争气,要让父亲知道,女儿不会给他丢脸,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直到今天,赵扬帆,这位呼秀珍10年前教过的学生,还能脱口而出老师当年教给他们的“顺口溜学习法”:“老舍原名舒庆春,字是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作品多,骆驼祥子茶馆等。”
    据说,当初呼秀珍的学生在考试时,总会在某个时段开始口中念念有词,紧接着便是“下笔如有神”,开始行云流水般的答题。
    可学生们当时并不知道,那一条条不超过30个字的顺口溜,为了蕴含信息更丰富,呼老师要查阅多少资料,要修改多少次。47年的教学生涯,呼秀珍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对待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
    呼老师的学生,大多都有这样的记忆——在一篇新课文准备开授前,老师成了“导演”,学生成为“演员”。
    “我总想着,学生们能在一个合适的意境中去体会一篇好文章。”呼秀珍说。
    在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课文时,学生们走入教室会惊讶地发现,讲台上已放着白花,窗棂上还缠着黑纱,在低回的哀乐中,呼老师开始声情并茂地讲课,她如此精心设计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能在这样的氛围中,被周总理为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而深深感动。
    呼秀珍就是这样别出心裁地设计每一节课,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创造性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难怪一些学生说,呼老师的语文课是快乐的语文课,而快乐的语文课收获的不仅是好成绩,更主要的是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或许正是语文教育的真谛之一。
    对教育事业的认真,也让呼秀珍在当班主任的工作中硕果累累。在道北中学连续当班主任的27年中,她带的班也连续27次被评为优秀班、文明班。为了架起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她在1988年还创办了《好家长》简报,她亲手排版、撰写内容,八开纸大的简报上,有学生在校情况、班内简讯、家长的建议……简报每两周一期,呼秀珍一坚持就是整整16年,编辑了200多期,印发了一万多张。
    至今,女儿郭巧与郭灵还清晰地记得,多少次,妈妈去家访,手里牵一个、背上背一个,一家家地走,不落一户,“有时我和妹妹在学生家里都累得睡着了。”郭巧说。
    每当提起呼老师,学生郑鹏都会情不自禁地说:“没有呼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她像指路明灯,照亮我前进的方向。”
    刚升入初中时,郑鹏的成绩一直上不去,在初一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后,他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十分沮丧。呼秀珍和他一起分析原因,重新调整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在呼老师帮助下找到自己失利的症结后,郑鹏立下誓言:“老师,您放心,就是爬我也要爬到前20名。”没有想到他这句话被呼秀珍称为“郑鹏精神”,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还亲自写了6篇评论。郑鹏的同班同学彭程说,这6篇评论写得太好了,不仅鼓励了郑鹏,更鞭策了大家,我们都暗下决心,要和郑鹏比谁进步快。2005年郑鹏以582分被陕西科技大学录取,大学毕业后又赴悉尼大学读研。
    在呼秀珍的理解里,老师必须尊重每一名学生,“哪怕是一个手势、一句‘请这位同学回答’,都是在向学生传递着尊重和信心。”
    多年后,呼秀珍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岁月匆匆我匆匆,教书育人乐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师道漫漫献终生。”
    说起自己在道北中学第一次上课,赵扬帆毫不讳言:“大多凭着回忆,模仿当年呼老师是如何上课的。”
    虽然,这位29岁的老师,教的是数学,“可我知道,如何提高对课堂的掌控力,本质上是一样的。”
    怎么才能让学校的年轻教师,都能掌握呼老师的那些“绝活”,使薪火得以相传呢?1999年,由于教学上的突出贡献,呼秀珍被破例推迟3年退休。3年后,学校又返聘了她。呼秀珍依然风风火火,还像过去一样,按时上下班,哪里需要,就会出现在哪里。
    刚到学校那一年,学校点名让青年教师董艳担任班主任,“我一下就蒙了!愁得寝食不安。”此外,她还得面对家长们带点怀疑的眼神,压力更大了。
    呼秀珍对学校领导说:“可以告诉家长们,这个班,是由呼秀珍和董艳共同担任班主任。”
    从给学生讲话、动员、开班会做起,一次手把手的传帮带,由此开始。
    正值学校组织冬季越野赛,呼秀珍说,这是展示班级风貌、历练班主任素质的绝好机会。于是,她让董艳和同学们一块苦练,共同制定参赛方案。比赛前还组织参赛同学一块宣誓,铿锵的誓词,让全班同学热血沸腾。
    取得团体第一的成绩后,董艳和同学们一块忘情地喊着,跳着,就是那一刻,董艳说,她感到,师生已经完完全全融在了一起,自己,也已找到带好一个班的窍门。
    如今,让呼秀珍定期给青年教师传授经验、答疑解惑,成为道北中学的“保留项目”。
    不仅传帮带工作做得好,围绕学校教学中心工作,呼秀珍还架起了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
    2002年,在呼秀珍的建议下,道北中学成立了家长学校,由她担任老师。呼秀珍每次讲课,下面总是坐得满满的,连外校的家长也“混”了进来。
    学生家长周强每次听课,都会带着妻子一起来,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教育孩子的经验。他说:“家长学校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呼老师教会了我们怎样去爱孩子、怎样去管孩子。以前总是望子成龙,可现在我觉得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更加重要。如果我的孩子成不了大树,就让他成为一棵小草,给春天带来一抹绿色吧!”
    呼秀珍最珍爱的,就是自己作为人民教师的身份。
    女儿郭巧说,呼家每个人都珍爱自己职业的作风,正是从母亲那 儿学来的。
    47年来,呼秀珍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习惯,早早去学校签到。至今,已退休多年的她,最佳状态仍然出现在走进教室,微微一笑,说出“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的时候。


    家教为本


    呼秀珍教育女儿:“做人应光明磊落,待人应真诚热情,工作应一丝不苟。”


    呼秀珍一家三代人的履历,印证着呼秀珍口中的“普通”——呼秀珍,教师;丈夫郭士成,退休工人;大女儿郭巧,民警;大女婿岳刚库,民警;外孙女岳亮,小学生;小女儿郭灵,军人;小女婿林仲武,军人……
    普通,却并不简单。
    这一家人的职业,以及都爱较真儿的个性,使他们都不喜欢任何过度的溢美之词。呼秀珍一家现在接受采访,已渐渐褪去之前的紧张,他们似乎已明白,为啥“我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家庭会让大家这么关注”?
    中共咸阳市委书记千军昌,早已熟知呼秀珍和她的家庭,他对呼家给出的评语是:“可亲、可敬、可学、可爱。”
    68岁的呼秀珍说,希望自己这一家子,让更多同样普通的人感受到一缕阳光——只要努力和勤奋,即使出身、资质都很平常的人,也能做成大事,也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努力、勤奋、爱岗敬业,在呼秀珍一家人都用雷锋的精神要求自己时,呼家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精神传承史。
    很长时间里,小女儿郭灵都无法理解母亲的忘我付出。
    在小女孩的心里,一直有3个念想:一是希望自己生病时妈妈带着去一次医院;二是希望妈妈参加一次家长会;三是希望自己当兵那天妈妈去车站送送。
    看上去都是“举手之劳”,“但这三个愿望,一个也没有实现,都是因为妈妈有课。”如今,已是解放军307医院政治部干事的郭灵少校说,“小时候,我觉得自己过得很不幸福。”总觉得妈妈给她的爱太少,爱都给了学生和工作;妈妈给她的关心太少,妈妈的心也都给了学生和工作。
    直到成为普通一兵,郭灵才深深感受到,妈妈有多爱她。
    1993年12月,带着全家人的期望,郭灵踏上从军路。
    呼秀珍没去送第一次出远门的小女儿,却送给郭灵一本党章,扉页上,是母亲亲手书写的一行字——“听党话,跟党走,做党的好女儿。”
    一星期后,呼秀珍收到了女儿从新兵连寄来的家信。
    一家人满怀欣喜地拆开信,都愣住了,郭灵满篇写的都是想家、训练的艰苦、紧张、不适应。
    此后,她几乎每天一封信,三番五次让父母把她接回家。
    向来疼小女儿的郭士成,几次想起身去火车站,呼秀珍赶紧让郭巧拦住父亲,这位还承担着繁重教学任务的语文老师决定,每天晚上批改完作业后,给自己加一项“责任”:给女儿写信。
    当畏惧长跑的郭灵面对3公里武装越野时,母亲鼓励她:“军训对于你来说,是吃苦,也是磨炼,如果这一关你能过去,今后人生路上还有什么沟沟坎坎过不去呢?”
    可喜的是,一封封家书,让一个17岁的女学生,越来越接近“兵”的要求。
    郭灵给母亲寄去了穿军装的照片,呼秀珍会立刻回信:“你寄来的照片,爸妈不知看了多少遍,一个从小贪吃贪睡的娇孩子,如今成了英姿飒爽的女兵,这其中要吃的苦是可以想象的。照片照得非常好,而且是那么珍贵,它浸透着你的汗水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记录着你军训的日日夜夜,战胜艰难困苦的人是高尚和美丽的,我的女儿就是高尚和美丽的!”
    “我妈就是这样,帮我们总帮在关键处。”比起少小离家的妹妹,37岁的郭巧在父母身边更久,更明白那份有些内敛的母爱。
    1997年,咸阳市秦都公安分局组织全局业务大比武,其中包括知识竞赛和民意调查两项内容。渭阳西路派出所让郭巧参加这次比武。
    白天,郭巧的户籍室工作特别忙,根本没时间准备竞赛题。晚上,她加班到10点以后,骑着自行车回家来背题。厚厚的一本题,她一道一道地背,每晚只睡四五个小时。呼秀珍知道自己帮不上什么忙,就在一旁看书、看报、剪报,陪着她,给她一点精神上的鼓励。郭巧的努力,使她获得了这次比武的总分第一名。
    一个星期五晚上,郭巧给家里打电话,说派出所明天上午要去慰问贫困户,让干警们捐衣物,而她晚上加班忙得回不来。当时,呼秀珍在电话里告诉她,让她安心加班,明天一早就和她爸会把捐的衣物给她送去。
    呼秀珍连夜找出十几件过冬的衣服和一床棉被。第二天清晨,和老伴儿打着伞,冒雨乘公交车,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一段泥泞的路。衣服送到郭巧手里时,老两口的衣服都已被浇透,但捐的衣物却一点儿没湿。
    呼秀珍说:“我深深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千万种,但最终起作用的,不只是你的语言,而是你的表率。”
    由于长年累月地忙工作和经济条件所限,呼秀珍家的日子,一直过得比较简单、随便、俭朴。
    呼秀珍有些意外,这样简单的生活,反而使女儿们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比如,不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能坐得住、不浮躁;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吃饱就行……
    不过,在思想上,呼秀珍对女儿的要求就很严格,从小,她就教育女儿:“做人应光明磊落,待人应真诚热情,工作应一丝不苟。”
    1994年,郭巧从陕西省警察学校毕业分配到咸阳市公安局秦都分局渭阳西路派出所,任户籍内勤。呼秀珍会一遍遍叮咛她:“户籍工作政策性很强,不能办的事坚决不办,但要和和气气给别人讲清楚,为啥不能办。好话暖人心,群众会理解的。另外,户籍工作是一个窗口岗位,天天和群众打交道,你不能慢待任何一个来办户口的人。”
    呼秀珍告诉郭巧,要打心眼儿里把他们当做亲人一样看待,“你就当他们是你的姨姨、舅舅,是你的兄弟姐妹。”
    女儿很听话,在工作中一直很努力地去做。如今,在咸阳,吴家堡派出所教导员郭巧的知名度并不亚于自己的母亲。
    一双女儿,都有了在各自系统被全面推广、以她们名字命名的工作法,成为行业标杆。
    郭巧至今记得,小时候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和妹妹睡得迷迷糊糊,从梦中醒来,还看到妈妈在灯下备课或是批改作业,“我们看到的都是我妈的背影,就和电影中的场景一样,这个背影,深深印刻在了我和妹妹的脑海里。”
    其实,那个爱岗敬业、对事认真的背影,也早已被一家人刻进了心中,并付诸行动。
    儿女们都理解已年近7旬的母亲,在这个“普通”的家庭里,雷锋精神的基因,一直在默默地代代相传。


    助人为乐


    小女儿郭灵说:“是妈妈的大爱精神塑造了我们,所有坚持的过程就是妈妈鼓励的过程。”


    呼秀珍爱学生,有口皆碑。
    李鹏患有先天性视神经萎缩,一只眼睛的视力只有0.1。
    “有谁愿意给这位新同学让一下座位?”第一排的8个学生齐刷刷站了起来!
    “咱们建一个帮学小组,帮李鹏抄大字体的课堂笔记。”孩子们又是齐刷刷举手!
    一次,看到报纸上介绍治疗视神经的最新信息,呼秀珍赶紧联系李鹏家人,推荐治疗。
    三年时间,一摞摞抄写整齐的笔记堆满了书桌,一个个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萦绕着孩子的心。
    2012年春节,鹅毛大雪中,李鹏敲开了呼秀珍的家门:“老师,我结婚了,来给您磕个头。”李鹏径直跪下,重重地磕了一个头。
    “快起来!孩子,真不敢!”那一刻,呼秀珍热泪夺眶而出。她说,我付出一点点,收获却那么多。
    孩子们需要关爱,更渴望理解。
    2006年11月,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呼秀珍又主动承担了这份工作。
    “我60多岁了,是你们奶奶,我保证,咱们之间的秘密,不给家长、班主任、同学说,你们课间休息、放学后大事小事都可以来找我。”
    “老师,我想把爸妈买的练习册做完,可做不完,该怎么办?”诚诚难过地哭诉。
    “你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多善解人意呀。努力了,爸妈就会理解的。”
    “不比吃穿比学习,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天分比勤奋,不比一时比坚持。”呼秀珍这样鼓励孩子。
    一名学生为即将到来的高考而焦虑。
    “孩子,如果光想着考试,分数和名次会把你压垮,只要你送去的每一个黄昏问心无愧,你迎来的每一个清晨都会充满希望。”呼秀珍说。
    一个高中学生因早恋而苦恼。
    呼秀珍开导,青春期朦胧的恋情是正常的,但正常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影视爱情是哈哈镜,不是教科书,理智驾驭,不沉溺,才能自拔。
    作为曾经与雷锋同时代的人,呼秀珍没有简单地去实践“螺丝钉”精神,她总会带动家人们,一起去主动寻觅——自己这颗社会的“螺丝钉”,还能在哪儿发挥作用。
    郭巧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危险就冲在前的精神,已让干警佩服,而同事家有了困难,她就出手帮助,更让大家感动不已。一场突来的横祸让张干警家里陷入困境,是郭巧拿出5000元钱解了燃眉之急;王干警的爱人没了工作,是郭巧联系办事处,让王干警的爱人再端上“饭碗”……
    一桩桩,一件件,谁能不爱这个充满爱心的女教导员?
    对自己的同事这样,对辖区有困难的群众,郭巧亦是如此。
    不过,在带领所里干警义务为辖区群众提供帮助的过程,郭巧越来越觉得,一个派出所的力量,总有些单薄。
    一次,眼瞧着一位老人需要帮助修水管,可干警没人会修,郭巧可着急了。
    怎么才能在群众遇到的困难,有求必应?
    2009年重阳节前,“志愿者服务队”在咸阳市吴家堡派出所正式成立。这是在郭巧的倡议下,由社会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自发组成,如今,队员已有150余名。
    队员们以服务全所辖区160余户孤寡、空巢老人、孤残人员、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子女、困难军烈属等困难群众为主要职责,“借助社会力量,警民携手,传承爱心,传递温暖,共同创造幸福和谐。”郭巧总结道。
    咸阳市中药站的白咸林,孤身一人,下半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每月仅靠100余元低保艰难度日。郭巧和志愿者们走进了他的家,为他送去米、面、油和慰问金。
    此后,志愿者每个周末都到他家里帮着打扫卫生、洗衣做饭、推他出去散步,逢年过节,白大哥的家里更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陕西,农历二月二,民间有“理发去旧”的风俗,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去年二月二,郭巧正在外地出差,突然想到白大哥行动不便,没法出去理发,就急忙打电话,让志愿者们上门帮他理发。
    白咸林说:“郭巧让我感受到了温暖与快乐,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与关爱。”在郭巧和志愿者们的感染下,白咸林决定,将来离开人世时,要把眼角膜捐献出来,点亮别人的生活。“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感谢这个社会、感谢郭巧!”
    多年的为民坚守,郭巧也收获了助人带来的快乐。
    她忘不了,70多岁的王淑芬老人,专程送来二月二自己炒的馍豆;
    她忘不了,60多岁腿有疾病的郝改珍阿姨一瘸一拐,和儿子给她抬来一麻袋自家种的西瓜;
    她忘不了,自己照顾过的孤寡老人李莲琴奶奶,拄着拐杖一步步从南安村走到派出所,就为送来她最喜爱的那张满头银发、满脸皱纹的照片……
    “是妈妈的大爱精神塑造了我们,所有坚持的过程就是妈妈鼓励的过程。”小女儿郭灵说。
    郭灵刚分配到解放军307医院时,呼秀珍在写给她的信中说:“手,是听心使唤的,护士的心是天使的心。你热情的笑脸是春风中的白云,你温柔的双手是美丽的白鸽,送去的是真情,托起的是希望。”
    住在22床的病人赵园,身患肺癌,加之家境贫寒,整天愁眉不展。
    护理中,郭灵留了心。
    一天,病房里响起了充满情感的朗诵:生命如花篮,面对一次次刺入心灵的痛,我们权且把它当成是上帝的一次考验吧,让苦难成为生活的插曲……
    听着听着,躺在病床上,一直盯着天花板的赵园,两行热泪缓缓地流满了双颊。“我想吃饭!”他开了口。
    这篇《生命如花篮》的文章,是郭灵特意从报刊上剪下来读给他听的,她还把《癌症病人饮食指南》等文章一一剪贴好,反复给他读,给他讲。
    看到在一旁护理的赵园的妻子大冬天还穿着破旧单薄的衣衫,郭灵就把一件新毛衣塞在她手里:“大姐,穿暖和了,大哥治病也安心。”
    出院那天,面色红润的赵园和妻子紧紧地拉着郭灵的手,“妹子,你心灵手巧,真是个好人。”
    郭巧记得,听力不大好的父亲郭士成,每每听她说起,又要去谁家慰问时,会干脆地摆摆手,不等女儿说完,就指着家里笑着说:“你看看,家里有啥东西帮得上,你就拿去给人家,别误了事。”
    在这个家庭中,今年11岁、正读小学五年级的岳亮,也已经知道怎样关心人、帮助人,如何去爱人。
    当看到同学为一道数学题发愁时,她会主动去帮助解答;当看见老大爷、老奶奶、盲人过马路时,她会跑上前,搀扶着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过斑马线……
    问她为啥会这样,这个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年年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孩子,稚气地回答:“我要向姥姥和妈妈那样,尽量给别人提供一些帮助!”
    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在这一家三代人间,用爱的方式升华,代代传承。

   (中国妇女报)